东莞高校网:走进东莞理工学院-www.尊龙凯时888

src=http___a2.att.hudong.com_87_35_01300000094928120764350389066.jpg&refer=http___a2.att.hudong

东莞理工学院是东莞第一所普通本科院校,省市共建,以市为主,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任名誉校长。学校于1990年筹办,1992年4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,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,2006年5月获批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,2008年5月提前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以良好成绩通过,2010年6月与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一起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一批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”实施高校,2015年9月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支持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,2018年5月被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。2018年11月,学校大学科技园入选“国家大学科技园培育单位”,2019年7月成为全省唯一省市共建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。2020年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名单。筹集社会捐赠教育发展资金6.5亿多元(包括现金和实物)。

现有松山湖、莞城两个校区,其中松山湖校区坐落在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路1号,占地1800多亩(含370亩国际合作创新区);莞城校区坐落在莞城区学院路251号,占地330多亩。教职工1742人,其中正高职称人员173人、副高职称人员373人,博士750多人。有普通全日制学生近2万人,继续教育学生近2.1万人,迄今为地方培养各类人才约11.5万人,80%左右的毕业生留莞就业创业,累计向社会开展培训约12万人次。

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5020平方米,累计藏书201万册,有130个数据库、172万册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。建成万兆带宽主干、两条40g主干,基本实现千兆带宽到桌面的ipv6校园网,3.8万个信息点,建成覆盖全校的无线校园网,ap数量6600多个,出口带宽96.5g,服务信息化系统丰富、方便、快捷。

建有17个实验教学中心,其中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。建立了以工学为重点,管理学、文学、理学、经济学、法学、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。设有18个学院、55个本科专业,其中通信工程、软件工程、社会工作3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,电子信息工程等12个专业入选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。面向全国28个省(市、自治区、特别行政区)招生,在14个省(市、自治区)部分专业第一批本科招生。

凸显人才培养中心地位,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。主动适应和支撑引领社会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,确立“坚持知行合一、立德树人,着力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,勇于担当、善于学习、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”的培养目标。2018年6月21日,我校作为唯一的地方院校代表,在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做大会发言。开设国内首个“杨振宁创新班”,培养拔尖创新人才。东莞理工学院—文华数字化课程中心荣获教育部“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优秀案例”。2018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项,2020年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、二等奖1项。承办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赛事,获得季军。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创新创业活动,学校被确定为广东省教育厅第三批“易班”建设试点高校。2020年小学教育(师范)专业最低录取分超出省理科高分优先投档线10分,省内市外理科和广东省地方专项计划一次性满档。2005年以来,学校(含联合培养基地)共招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767名。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183名。历年毕业生就业率98%以上,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4%以上。

大力开展学科建设工作,打造学科专业集群坚实基础。瞄准国内外学科发展前沿,调整优化学科和专业。根据国家、区域科技和产业发展需求,重点打造智能制造、绿色低碳、创新服务三大学科专业集群。学校获批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,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资源与环境、机械被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点。现有化学工程、电路与系统、计算机应用技术、机械工程、环境工程、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6个广东省重点学科,机械工程、材料科学与工程、网络空间安全等3个学科纳入省教育厅“特色高校提升计划”重点建设学科学校工程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%。理工科专业35个,理工科专业占比为63.6%,理工科专业集成度进一步提高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、电子信息工程、应用化学、软件工程获得iee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证书。

高层次人才资源加速集聚,建设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。坚持“内稳外引”和“引育结合”,以超常规措施,面向全球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与产业一线、把握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技术的“顶尖人才”“杰出人才”“学科领军人才”“学科方向领军人才”“学科骨干人才”“校长特聘人才”以及创新创业团队。近5年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、优秀青年博士、博士后等近700人,双聘、特聘、柔性引进院士14人,引进教育部“长江学者”、国家“杰青”、国家“优青”、国家级教学名师、海外高层次人才等国家级人才达40多人次。现有“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”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、省级培养对象11人;“珠江学者”岗位计划、“珠江人才计划”、省“杰青”等省级人才8人次;入选东莞市领军人才4人,东莞市各类特色人才40多人。

积极开展科研工作,构建服务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。近3年,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、课题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381项,科研总经费14亿多元,在工业废水电催化氧化深度处理装备及应用、电镀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、光固化成型方法、半导体照明产品质量检测等领域突破系列关键技术。学校先后以主要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、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、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等系列国家级、省部级及市厅级科技奖励。有力支撑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,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4个联合实验室,为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建设研发系列重要装置,加快建设“东莞理工学院—中国散裂中子源多物理谱仪”项目。建有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省级科研平台24个,东莞市重点实验室等市级科研平台36个。组建20多个高水平学科科研团队。牵头组建东莞市先进光子技术研究院,积极参与材料科学广东省实验室建设。着力建设科技创新研究院,成立资产经营有限公司、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等。

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,形成多元国际化办学格局。截止目前,学校与英、美、加、澳、法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58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。2017年获批成立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——东莞理工学院—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联合学院。2015年成立广东省首个粤台联合培养项目——粤台产业科技学院。2016年成立国际学院,成为东莞市首家招收外国留学生的本土高校,累计招收来自40个国家的402名留学生。2018年成立国际联合研究生院,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、英国诺丁汉大学等世界前100的名校创新方式正式开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。建设广东高校国际暨港澳台科研合作创新平台——“中德精密制造技术中心”和2个国际学术交流平台——“中法互联网 精准农业关键技术国际合作平台”“东莞理工学院中加创新创业平台”。积极参与国家“一带一路”战略,作为“中拉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联合实验室”共建成员与古巴、巴西等5个国家共8所拉美大学(研究机构)达成合作。获欧盟委员会立项批准3个“伊拉斯谟 ”计划交流项目。在澳大利亚、俄罗斯、加拿大建有3个海外创新中心,未来将加快推进欧洲创新中心设立工作。

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立“两步走”中长期目标:到2025年,建成一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、教师队伍发展生态体系、科技成果全链转化体系、智慧教育服务管理体系等“四个一流体系”。在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数、科技成果奖数、研究生规模、esi世界排名前1%学科数、服务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数、授权发明专利数等六项关键发展指标实现“倍增”,力争在获得博士学位授予单位、更名大学、进入国家“双一流”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等方面实现突破,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高校100强、理工类高校40强,基本建成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。到2035年,学校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,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,成为东莞城市品质提升、产业发展的重要贡献者,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、文化、社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,成为全国高校改革开放的排头兵,成为海内外优秀人才和各方学子的向往之地,全面建成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。

在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,校党委行政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员工,以更高效率的改革创新、更高层次的开放合作、更高境界的担当作为,落实“学而知不足”校训要求,丰富“知行合一、立德树人”办学思想,倡导“爱国奋斗、追求卓越”莞工精神,秉持“守正出新、登高致远”战略理念,践行“以卓越的创新教育与实践造福社会”价值追求,加快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、国内一流、代表东莞形象的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,培养输送一批又一批勇于担当、善于学习、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,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。

东莞理工学院成人继续教育(大专、本科)报名咨询热线:0769-89813802、13268680688 微信同号 杨校长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www.尊龙凯时888-尊龙凯时登录 » 东莞高校网:走进东莞理工学院

分享到: ()

网站地图